一场惹众怒的冬测,一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之争”
本周,一场由某媒体策划的新能源车冬测项目,彻底在车圈内外炸开了锅。
从余承东一开始的怒怼让事情冲上了热搜,到随后长城汽车“硬刚”,直接发微博预告了一场针对该冬测标准的质疑沟通会,再到后面吉利、问界、岚图、特斯拉等的加入,一场车企VS媒体的“公关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该平台进行本次测试的初心无疑是好的,通过各种极限测试,从而为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作出参考。但随后从各项测试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有关场地、测试条件、对应测试标准以及测试人员专业性等问题,是惹来包括车企在内多方质疑的关键。
说到底,这场争议背后还是一场“标准之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媒体自设的测评方法可能缺乏认证步骤,导致专业性和普适性受到质疑。
为此,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评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和严格操作程序,强调公开测评应遵循相关标准,以保证透明度和可靠性。
这篇采访文章随后更是得到了问界和特斯拉的支持和转发。而两份“声明”也基本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双方目前在售的新能源车型,在上市前都会进行包括对日常及极端工况的测试,确保可靠性;媒体脱离行业标准进行测试是不可取的,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12月14日,在行业对此仍一片质疑声中之时,长城汽车成为首家率先拿出“解决方案”的车企,提出“七项倡议”。
首先,长城汽车宣布即日起开放专用于低温测试的黑河冬季试验场以及旗下所有新能源测试平台,为媒体朋友提供更多专业视角的测试项目。此举旨在支持媒体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更多高质量的测试。
其次,长城汽车郑重呼吁其他中国车企也开放测试资源,提供测试车辆,共同努力支持中国汽车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和评测活动。
在功夫汽车看来,这呼吁体现了长城汽车对于行业内合作与共赢的重视,旨在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在测试领域的科学、专业、公正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要一起回归造车本质。”在长城汽车轮值总裁穆峰看来,在这场汽车产业的长跑马拉松中,速度固然重要,但质量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包括企业、媒体、专业机构在内的多方伙伴长期共同努力。
从质疑、理解到今天的达成共识,长城汽车的表态及作为无疑才是本次公关事件中的正确打开方式。但也正如长城汽车所说,更加专业、严谨的“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标准”的早日出台,才是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
功夫汽车认为,此次“冬测事件”能引起这么巨大的关注,一方面除了是该头部媒体的“自带流量”之外,还让人关注的,是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背后,仍存在多个层面的“标准空白”。
事实上,也恰恰是因为目前相关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存在多项标准空白,这才让中国品牌汽车有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此前,像蔚来参与换电标准的制定、吉利浩瀚能源参编的充电桩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制定等举措,背后实则都是车企争夺未来行业话语权的底气所在。
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今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必然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而在此时争取从更多维度、多层次地参与标准制定,这无疑对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构筑有着莫大的裨益。
尤其在中国品牌汽车出海越来越强势之下,掌握更多的标准制定能力,填补更多的行业空白,才是真正把中国汽车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功夫拍案
这次冬测事件从最初的产品评测转变为公关事件,随后引起公众关注,最终演变成了涉及整个行业的“标准之争”,这样的发展无疑是新事物高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困难和争议中,我们塑造新时代的秩序。”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密切。这一过程中涌现的各种问题和争议不再局限于产品质量或企业形象,更深层次地涉及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事实上,在构建新秩序的过程中,车企、媒体和最终用户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共同建设新秩序的过程中,车企需要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上付出努力,媒体需要在报道和评估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用户则需要通过理性的选择和反馈参与到新世界秩序的构建中。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确立一种公正、科学、可持续的行业标准,为新世界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