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汽车人访谈⑥:外企研发大头兵,以后只能做“三和大神”?
“如果再失业的话,我可能很难再找到工作了。”外企工程师小雯谈起职业前景,丝毫不乐观。
她在这家外企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之前在另外一家外企工作,前东家在她所在城市的点“撤掉”后,她才来到这家外企。
我问她,外企不是不裁员吗?而且哪怕是裁员,一般给的补偿也比较优厚。
小雯笑笑,说最早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外企发明的,“裁员它们是祖宗”,只是处理起来稍微人性化一些,“本质上没区别”。
至于所谓的优厚赔偿,其实大多数国内的一线企业也是这样做的,没有谁真能靠这个赔偿发财。
(1)
小雯大学毕业已经有十多年了,大学的时候学习不错,本来是可以保研的,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去了一家外资汽车Tier1厂商。
她表示这种做法在当年并不奇怪,如果不能去到比较好的导师,很多学生会选择提前工作。
“那会儿本科毕业就能进一线主机厂的研发岗位,读研完全是浪费时间,等你研究生三年读出来,本科同学不仅买了房,还做到关键岗位了。”小雯回忆道。不过她工作三年倒是没能买得起房子,因为她属于北漂一族。
当我提到外企工作是不是很轻松的时候,小雯想了一下说,其实刚毕业那阵,外企比大多数的主机厂要忙。
她从事试验工作,平时负荷也不低,赶上做三高试验的时候,加班是常有的事。
她说那时候最羡慕那些主机厂的人,她们试验是两三个人,主机厂一来就是五六个人,每次一个问题排查半天。
“你能说他们也不轻松,但效率是真的不高。”小雯总结道。
外企是不惯着这个的,有问题都是要立刻解决,否则就要不停地通报。“你们所看到的外企很爽,其实是这几年大家都开始卷,外企稍微尊重劳动法一些,显出来了”。
(2)
在上家公司准备撤掉后,小雯也纠结了很久。
到底是去几大传统的主机厂,还是去新势力,还是去小一点的供应商企业。然后她发现,自己其实是没有太大优势的。
她面试了几家国企,都不太成功,一来是很难找到特别对口专业的岗位,二是年龄问题,那会儿小雯已经快35岁了,而且没有结婚,很多企业对于招这个年龄的女生是有疑虑的。
新势力倒是不看这些,但也有另外一个问题。
虽然小雯在行业内还算资深,但外企分工很明确,其实大多数人只精通自己那一块的业务。
新势力更需要的,更多是“通才”,就是各方面都懂一些,能够把整个体系搭建起来。
小雯倒是拿到了一份不错的offer,她犹豫了很久,最让她纠结的点是去新势力就意味着要转型,“如果不往管理的方向走,是没有前途的,只想当大头兵很难立足”。
小雯没提起的,大概就是新势力的研发更多是拿来主义。
当一个人的技术能力被“榨干”后,她就很难继续在企业很好地生存,也就是所谓的新势力很难当“大头兵”。
这甚至已经不是新势力的问题,变成全行业的问题了。像之前那样,企业在某项技术上做很多很多年的积累,已经很难了。
因为做得好好的,核心技术人员一被挖,对手可能很快就掌握了80%。
(3)
北漂了这么多年,问小雯有没有想过回老家。
她沉默了一下,说从来没有觉得北京有多好,也没觉得外企有多好,但真的很难改变。
她之前还专门回老家附近的省会城市找工作,还看了房子。
“觉得那里的高层都好密,特别压抑,而且觉得哪哪都不适应,融入不了。”于是她又“逃回”了北京,这次乖乖买了个小房子,算是定居了下来。
当我问到现在的工作状态时,小雯表示差不多就是每天8小时,还是比较遵守劳动法的,有时候跟老外的线上会议会安排到晚上。
焦虑感也存在,要经常思考往后的业务怎么开展,怎样一直要到费用。
小雯表示她们的工作也是按照工时计算的,但现在愿意付给她们工时费用的企业越来越少,项目周期也越来越短,很难持续。
“现在国产车发展太快了,最快明年,最晚也就是三年内,可能我们这边也要裁员”。
原因倒也很简单,一方面业务发展受阻,另一方面外企也有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哪怕业务不萎缩,只要企业的利润下降,也会淘汰一些人出去。
这样听起来,似乎外企也没有那么温情。
“我是最后一批进来的人,也算是运气吧,之后社招的口子基本就关闭了”,小雯表示当时能进来,还是靠着之前的同事内推,再加上自己一直在外企,外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现在想入职拿“正岗”已经很难了,甚至公司有人跳槽走了,他的岗位也不会轻易招人,更多希望同组的同事补上业务,“外企也会越来越卷。”小雯说。
然后现在公司也有一些“外包”的岗位,她了解过,有一些属于专门的外包公司,有的甚至干脆就是“自由人”,就是给时薪,月结,不签合同,听起来似乎有点像“三和大神”。
“也许以后我也会做自由人。”小雯说。
因为以她的年龄和状态,可能也很难适应现在车企的快节奏了。
更别说她的一些老同学提到的,在企业里做各种专利、标准、论文,如何为了升职各种PK,怎样拉拢不同的人,应付不同的领导等等。
小雯表示自己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学习能力,适应不了新的节奏了。
“老了怎么办?”听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小雯明显沉默了一下。
算上高中去县里读书,她离开家已经超过20年了,剩下的联系就是每年过年回去一趟。
前些年家里各种催婚,还有一些小矛盾,现在是彻底不催了,她躺平了,家人也躺平了。
“但回去也不现实,其实每年回去过五六天还好,时间长了觉得是一种煎熬”,小雯表示自己已经适应不了老家的人情世故。
“事业也没有,婚姻也没有,孩子也没有,就有一个小房子,现在贷款还没还完。”小雯感慨道。
功夫拍案
小雯还提到,在她们公司像她这样大龄未婚的人很普遍,因为是外企的缘故,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海归。
她是适应不了老家的人情世故,这些人连很多企业基本的人情世故都适应不了。外企相对简洁的制度,反倒是比较好地“庇护”了他们。
但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了,所有的企业都往着越来越卷的方向前行。不愿意参与其中的,可能就是被边缘化,被淘汰。
就像小雯所说的,以前的项目都是两年起步,如今超过半年的都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这样的卷路在何方,我们究竟是用1年的时间做完3年的事,忙完这阵就不用忙了。
还是打开了一个竞速赛道,把越来越多的人甩出去,而且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