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车企“卖技术”,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功夫汽车 珠水云山 2024-09-05
32230

最近刷到一则短视频,讲香港电影的兴衰。

其中提到了一点,说成龙大哥在80年代的片酬就超过了千万,同时期的其他影视红星,基本不超过100万,差了十几倍。

之所以成龙大哥如此特殊,是因为同期只有他有海外市场。同样是拍一部电影,成龙除了可以收本土票房,在海外卖版权也能大赚一笔。

最近,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中国车企身上。

都说现在的市场卷,不赚钱,吉利今年上半年却实现了营业收入超千亿,同比增长46.6%。

其中最亮眼的是“技术增值”,吉利靠三电业务、技术授权以及研发服务赚到了198.25亿元。

实际上不止一家这么干,小鹏也是靠与大众合作“回血”,零跑也拿了Stellantis集团一大笔钱。

对于国产车来说,“卖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跨国车企为何要买技术?国产车这样做会不会导致技术泄露?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国际巨头的无奈,掣肘太多

最近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言论。一旦合资车企反应过来,国内车企只有引颈就戮的份。论技术,人家是百年积累,国内正儿八经造车才几年。

以小鹏汽车为例,满打满算成立也就十年,真正造车也就五六年的时间。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巨头还真就开始不断从国内车企手中买技术。原因也不复杂,就是自己确实做不出来。

这话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却也是事实,如果不是真的研发不出来,这些国际巨头有这么容易低头吗?

以Stellantis集团为例,这家公司投入了300亿欧元开发了一套名为“STLA”的纯电架构,预计会在2026年量产首款车型。

这套架构的技术是怎么样的呢?基础架构是400V平台,最大充电功率仅为144kW,理论上的最高续航里程为700公里 (435 英里)。

三电性能方面,该平台所能容纳的输出功率范围为160kW到285kW,也就是说哪怕是四驱车型,最大功率也无法超过285kW。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极氪001单电机版本的功率是310kW。

也就是说,虽然Stellantis集团的这套架构要到2026年才正式量产。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就已经远远落后市场。

这也是这些国外巨头最为难的地方,体制实在是太僵化了。不论投多少钱,最后都是被体系内的这帮人吃干抹净,最后拿出来一个半成品。

大众也吃过这方面的亏,之前大手笔投入做电动化架构,做智能化布局,结果不仅开发周期巨长,产出也不尽如人意,白白耽误时间。

所以最终,这些巨头都找到了中国车企,拿“现成”的。

(2)捎带手的事,卖技术属于“无本生意”?

做技术研发当然是很费钱的,哪怕国内车企的资金利用率高很多,也一样不少花钱。比如吉利之前做SEA浩瀚架构,就花了足足180亿。后面进一步拓展该架构,又花掉了70亿。

但从“卖技术”的角度,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研发本来也是要做的,自家的车型也要用嘛。如果能再做点技术授权,其实有点像“无本买卖”。

比如吉利与雷诺成立了一家动力总成合资公司——HORSE动力总成公司,主要生产内燃机、混合动力系统、变速箱以及动力电池。之前的公告也已经确定,主要做的就是雷神电混技术向全球输出。

表面上看,雷诺是最赚的,不用自己研发,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但对于吉利来说,要长期与比亚迪竞争,就要不断发展雷神电混技术。

现在有了一家年收入达到近150亿欧元的动力总成公司,不仅可以赚产品销售的这部分钱,还能赚一部分技术授权的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包括吉利与宝腾的合作也是一样,一方面吉利是控股宝腾的,本身也赚产品销售的钱。另一方面宝腾要寻求技术输入,自然也是首选自家的吉利,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卖技术”看似划不来,实际上可以分摊研发成本,还能借助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实现业务布局,怎么看都是很赚的。

小鹏与大众的合作也是一样,小鹏自己的平台架构应用车型太少了,又没有钱持续投入。有了大众与自己“分摊成本”,怎么看都是好事一件。

这也是奥迪与智己一拍即合的原因,前者需要更新的平台,后者需要更广的市场。

最近传出奥迪与华为合作的消息,也是这种大背景下的必然。

虽然是传统豪华品牌,但奥迪的电动化车型“限流”严重。

与华为合作,引入华为的智驾系统,不仅能显著提升产品力,也能让奥迪的新品被更多人看到。

不用说,这又是双赢。

(3)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用担心

去年7月份,大众宣布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代价就是签订电子电气架构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

当然就有很多人担心,小鹏因为经营没那么好,被大众“抄底”了。

国内品牌“卖技术”,很多人就有类似的担心。

觉得一点“小钱”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转让了,太不划算,而且后续容易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其实这个不用太过担心,现在的汽车科技研发重点,早已经是全套的产业链,而不再是一两个技术重点。

单纯的技术架构,确实有“泄露”的风险,但最核心的创新能力是很难外泄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哪怕某家车企拿到了吉利SEA浩瀚架构的参数,真正将它搭建出来量产至少也要一两年的时间,届时吉利早就升级了。

实际上过去我们引进国外的整车技术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合资生产和引进外方技术,更多至少建立了一套制造体系。

真正形成开发创新能力,推出DM-i混动系统,推出ADS 3.0,都是经过了很多年很多代的技术积累。

只有拥有自己的研发方法论,才能真正吸收其他企业的技术,否则更多也就是合作生产而已。

简单来说,只有两人的武功差不多,才能“偷师”。

这些国外车企连像样的电动化、智能化基础都没有,至少现阶段是不用担心技术外泄的。反倒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它们赶紧吸纳到电动化赛道,以免这些能量与我们的大布局相悖。

(4)功夫拍案

虽然2024年已经过了大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0%,依然有很多国人看不起国产车。

这些人拼命贬低中国车企的技术,同样的技术,国产车用就是花里胡哨,不实用,国际品牌用就是先进、稳定。

中国车企向老外卖技术,真的是狠狠打了这帮人的脸。连“主子”都与他们看不起的企业合作了,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心情。

“卖技术”不仅能让企业迅速“回血”,也能通过这些跨国巨头的“背书”提升品牌价值,至少现阶段肯定利大于弊的。

至于未来会不会产生坏的影响,相信以国人的智慧,只要是相同的赛道奔跑,没理由输的,大家觉得呢?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明路9号华普广场西塔1007室

© 2019 www.gongfuauto.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30567号

功夫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