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十年“非著名”公司,却活成智驾行业的“模范生”?
“我们是一个创业十年的非著名智能驾驶公司。”
最近,在易航智能十周年媒体交流会上,创始人陈禹行一开场便用这句话,成功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
“‘非著名’虽然给公司带来很多困扰,但也因为这种经历,使得公司在创业初期要做什么,以及要怎么做这件事上,有着更多的思考。”陈禹行如是阐释道。
的确,在智能驾驶赛道从“百家争鸣”到“百死一生”的漫长周期里,易航智能几乎一直“刻意”处在聚光灯之外。
不过,在功夫汽车看来,虽然公司低调,但其此前完成的每一个项目,却几乎都踩在了行业关键节点上。
从长春四人团队改装马自达,到理想ONE量产域控,再到雷诺ENCAP五星、上汽NOA落地,可以说,易航智能用“非著名”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不靠风口、靠实力”的智能驾驶进阶史。
那么,新十年,这家“非著名智能驾驶公司”又将驶向何方呢?近日,功夫汽车与易航智能创始人陈禹行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1)十年潜行:“三大战役”刻骨铭心,用“非著名”炼出坚硬肌肉
“如果你们有潜力、拿下理想、拿下雷诺、拿下上汽大通,为什么还‘非著名’?”面对媒体抛出的这个问题,自称不太懂商业的技术人员的陈禹行,笑了笑:“高峰的时候我们不著名,低谷的时候我们也不著名。但有的公司高峰时著名,低谷时倒下。我们只是选择做一家不那么著名的活着的公司。”
的确,我们回顾中国智驾十年发展历程,在那些“PPT公司”靠概念拿融资、靠融资拿客户的年代,易航智能的步伐虽然显得异常“笨拙”,但正是坚持“技术+量产”的基因,才让其在行业剧烈洗牌后,依然稳稳立在了牌桌上。
回忆起创业初期,陈禹行称自己拿到的都是“新手村特别难的初始副本。”
尤其那时资本市场热衷追逐概念,许多团队仅凭几张PPT、一个车道线识别算法就能拿到上千万融资,而易航智能却无人问津。
因此,当时为了说服投资人,仅仅四个人的团队便奋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一辆马自达改成“自动驾驶汽车”,完成了从长春到沈阳的一千多公里往返。
那段经历,令陈禹行刻骨铭心。他表示,公司终于拿到了第一笔融资,而这一幕也成为易航智能后来十年发展逻辑——技术必须落地,理想必须上路。
“我们每笔融资背后都有落地的项目,没有一个是炒概念或者做PPT拿到的,这可能是我们能存活10年的原因。”陈禹行指出。
而接下来与理想、雷诺、上汽三家车企的“三大战役”,完全可以勾勒出易航的成长轨迹。这三条战线中各自包含技术挑战、合作对抗、交付验收等关键拐点,也正是“非著名”身份不断被兑现的舞台。
譬如,跟理想汽车的合作中,当时理想ONE采用Mobileye的算法与芯片绑定模式,算法无法自主优化,升级也很慢,车企可控性受限。易航智能在合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种模式不利于体验迭代、不利于深度优化”的局限性。于是,易航坚定地走向全栈自研:不仅提供软件,还要参与硬件、工具链、感知算法等环节,确保在遇到瓶颈时有调整自由度。
随后的雷诺项目,更是验证了易航智能在欧洲舞台的实战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在国内复杂道路上跑通智驾已属不易;而在欧洲道路、法规、用户习惯更严苛的战场上落地量产,则几乎是“另一个量级”的挑战。
易航在雷诺项目中的一大关键点,是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严苛评测——包括夜间无路灯环境、黑衣假人测试等极端场景。最终,易航智能的系统最终通过了考验,顺利拿到ENCAP主动安全五星评级。这个成绩不仅给雷诺团队极大信心,也给易航智能在国际供应链生态中赢得信誉。
再者,后来在上汽内部率先实现NOA项目落地量产,赢得车厂层面的信任与认可,更标志着易航智能从技术验证走向产业化交付的关键跃升。
可以说,通过这三大战役,易航智能在“非著名”身份下,用可交付能力、产品验证能力与解决复杂场景能力赢得车企与市场认可。
无疑,易航智能也用十年时间证明:在智能驾驶这样一个充满喧嚣的行业里,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最响亮的”,而是“最踏实的”。
(2)下一个十年:从隐形Tier1到智驾生态共建者
当汽车行业进入到智能化的“下半场”,在各种新模式不断涌现之下,主机厂到底需要怎样的合作伙伴?对于这个问题,陈禹行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易航智能不是单纯的“外购件供应商”,也不是完全的“车企自研替代者”,而应是能把技术、量产与车厂需求串成闭环的“共生型”伙伴。
“一是要为量产兜底的全局能力;二是位列第一梯队的量产技术;三是能与车企一起交付的联合开发模式;第四则是具备持续的长期技术演进能力。”
可以说,这四点构成了陈禹行对OEM未来合作伙伴的画像,也是易航智能自身努力要去匹配的能力集。
就拿第一点的“全局能力”来说,陈禹行称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车企如今在推进智驾的时候,更关心供应商是否能“软硬通吃”:不仅在软件上过关,而且在全栈可控的时候还知道怎么约束硬件。
“卷已经是客观现实了,但如果我们和车企是对立的,那就是死卷。我们和车企是共生的,一起探讨怎么反卷。”
基于这种认识,易航智能提出并实践了“联合开发+全栈可控”的合作新范式。
在这个模式下,车企保留对核心体验的定义权与可控权,而供应商通过提供完整工具链、培训与兜底能力,成为车企加速迭代的“共生伙伴”。
这种模式缓解了车企“技术依赖感”与“同质化忧虑”,同时为供应商带来更稳定、更深入的数据与产品迭代机会。
在接受采访时,陈禹行反复强调,自动驾驶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会倒下一批公司:从只会规控到全栈,再从CNN到BEV、端到端,每一代技术都有新淘汰。“供应商不能只做‘当下能打’的技术,而要同时布局开发一代、量产一代与预研一代的节奏安排”。
在他看来,这种产品节奏的意义在于:用量产一代保障当下商业化与现金流,用开发一代扩展到高速NOA+城市记忆领航等中阶能力,用预研一代去探索端到端或更先进的城市NOA路径,从而在保证交付的同时维持技术前瞻性。
最后,面对行业竞争“被大鱼吃小鱼”的担忧,陈禹行的战略态度也很直接:不是去复制华为或宁德那样的高举高打路线(那条路非其所能),也不是单纯抱某一家“大腿”,而是在“共生型联合开发”中,选择与少数基石车企深度绑定,做有限而深的合作。
通过在基石客户里先实现差异化、再将成熟方案泛化到其他车型,是易航智能在未来保持“小而强、小而美”生存空间的实践路径。
因此,下一个十年对易航来说,不是单一维度的扩张,而是一场在产品节奏、合作模式与生态绑定上系统化的升级:把隐形Tier1的工程能力,转换成车企可控的智驾能力,并与车厂一同构建可持续的智驾生态。
把“量产一代”的稳定做厚,把“开发一代”的能力做宽,把“预研一代”的未来种好,这将是易航智驾把“非著名”的十年底子,转化为下一个十年的竞争资本。
(3)功夫拍案:一个安静注脚,一个行业模范生
在自动驾驶行业起落的十年,易航智能既不是资本宠儿,也不是流量话题。陈禹行称,在公司发展的十年间,只有一场又一场“技术+量产”的硬仗。
但或许正是不以风口自居,也不为“独角兽”标签焦虑;没有站上舞台中央的易航智能,如今却稳稳站在产业链的重要位置上。
毋庸置疑,易航智能的故事,既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也是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从概念走向落地的缩影——在风口与寒冬之间,他们用“技术+量产”的打法,筑起了公司的护城河,也活成了中国智驾产业的一个安静注脚,一个行业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