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下造车新势力如何找钱?这份“融资攻略”请查收!
在凛冬席卷过后,总能够挖出遍地“枯骨”。每个冬天给无数创业公司留下的,不是必有后福便是血的教训。
资本寒冬这个词,大家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眼下的整个中国创业市场,就面临着资本退场这一既定事实,而这其中,也包括了造车新势力。
随着车市下行,造车新势力的环境变得愈发险恶。而下半年汽车产业投资新政的出炉,更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融资难度。
与此同时,补贴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它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政策趋严,外来竞品入场,造车新势力承压愈发明显,未来将如何破局?资本寒冬下,应该继续找钱还是刻苦修炼“内功”熬过凛冬?
1、造车新势力估值“过高”,会成为进场门槛?
从去年下半年的中国市场来看,今年的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宏观环境偏紧,意味着所有的行业都会面临相近的状况,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去年汽车行业销量是整体下滑的,今年估计跟去年相差不大,应该会持平,这也意味着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形式比较严峻。
以前市场行情好,募资容易,投资人多,部分造车新势力由于融资方的原因,可能导致估值“吹”得比较高。
这样一来,即使是有一定实力的头部造车公司,也会因为估值过高,导致下一棒的人也很难进去。
这种情况,只有当造车新势力的基本面慢慢赶上前面“吹出来”的估值,再通过时间消化,才会有接下来的投资方入场。
除此之外,业内同质化严重,造车新势无核心竞争力更是后续缺乏融资的一大原因。
且看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车型上,相互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少差别,在功能上更是大同小异。
再具体地说,他们的零部件无论是传感器、智能驾驶系统、ADAS系统,甚至选择的供应商都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就只能强调用户体验层面更佳、整车成本控制得更低、独具特色的设计,方能杀出一线生机。
投资市场在见识到造车新势力的“本质”之后,或许也会更加谨慎的考虑选择。
2、造车新势力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环境下,造车新势力无疑是面临着极大压力,那这种状况下如何“破局”呢?
首先,埋头修炼“内功”,不要太理会外部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造车新势力中的技术创新型公司,技术的研发有自身的规律在其中,需要投入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做产品、做技术。
虽然电动车在构造上不同于燃油车,但传统造车企业在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上优势相当明显,而造车新势力则短板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造车新势手里有“核武器”级别的技术,一举改变游戏规则,造成明显的领跑优势,否则就大多数时间是落后于人,最多保持并跑。
另外,从融资的角度,或许要调整预期。
如果确实急需资金,就得放低一些预期。对于已经募到资的,根据现金消耗的情况提前作好规划,不能等到没钱的时候再启动融资。
整体上看,宏观经济形势反转的概率不大,偏紧的形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企业不要期望马上触底反弹,或者凭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去募资。
最后,或许就是要耐心。
造车新势力虽然叫“互联网造车”,但也只是思维相同,情况并不一样。
互联网企业起来得非常快,融资节奏快,业务发展也快。但对于造车来说,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造车产业,节奏没办法那么快,产品研发周期长,获客获利周期也长。
写在最后
在市场变差时,戳破的除了泡沫还有造车新势力对于自我的认知。
寒冬充其量是一个导火索,让人在无所凭恃的时候,冷静下来认清自己,也认清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寒冬之下,才找得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