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看造车新势力:悬崖边上的“造车梦” - 功夫汽车-媒体大咖聚集的汽车传播机构
造车梦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大梦想。
从一汽、广汽、北汽等国企,到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企,都是一刀一枪杀出血路,才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最近几年,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人,口中喊着“造车梦”,凭借着“PPT”,一度“市值”逆袭——他们打着互联网的旗帜,一副要后来居上,改写汽车行业的架势。
然而,造车新势力们带着互联网人的冲劲进入汽车行业,也必将和众多互联网创业一样“九死一生”。
与以轻资产模式为主的互联网领域不同,汽车制造本身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巨大、有严格的牌照限制、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造车新势力跨入其中,首先面临的便是数额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随着补贴退坡、资本寒潮、传统车企相继加入战局,造车新势力还将面临更为残酷严峻的生存现实。
那么,作为全球车企“桥头堡”的上海车展,诸多造车新势力能否在此抢滩登陆,为“造车梦”迈出坚实的一步呢?
舞台之下,暗自神伤
如果说,电动汽车在两年前的上海车展还只是一道“配菜”,那么在今天,造车新势力已经算得上不亚于主菜的存在。
今年上海车展,一共有16家造车新势力设立了单独展台。这些新品牌中,既包括已经有量产车在售的蔚来、威马、小鹏、前途、合众等并不陌生的品牌,更多的却是一些新鲜面孔。
显而易见,这些造车新势力企图在上海车展的舞台上打响名号,为自身的“造车梦”开个好头,并借此从中国电动化大趋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
然而,车展既是舞台,更是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造车新势力的快与慢,亦照出了竞争现实的残酷。
舞台之上的众人,已然算得上造车新势力的“幸运儿”。舞台之下,更有无数拥有“造车梦”的新势力,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
近几年,在中国注册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已有五百余家,能在上海车展这样级别的车展露个脸,仔细算算,加起来不到20家。
那些迟迟无法交出量产车型、或缺少资金支持的公司,别说明年的北京车展,就算是2021年的下一届上海车展,恐怕也无缘与市场见面了。
舞台之上,欢呼雀跃?
在此次的上海车展,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棋子已基本落下。
例如吉利的几何A、奔驰的EQC、奥迪的e-tron、沃尔沃旗下的polestar等等,这些在燃油时代无比强势的巨头,面对市场和消费生态的变化,亦卯足了劲儿,努力迎接下一个时代。
随着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布局,上海车展舞台上的造车新势力,优势将被无限大的压缩。
除此之外,今年3月底补贴政策的出台,更是给了造车新势力一记当头棒喝。
补贴减少,造车新势力若涨价,就意味着销量将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毕竟市场竞争就摆在眼前。
究竟是咬紧牙关,维持原价并尽快通过规模化来降低运营成本,还是财务报表要紧,通过涨价来维持应有的利润?
造车新势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造车新势力量产车型上市后,如果不能快速打开销路,就只能依赖后续资金的强力“补血”,否则企业将难以为继。”
因此,当造车新势力的销量还不足以维持“自我供血”的体系,那就只有凭借融资来维持生存。
而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资本持续缩紧,更爆出投资者诸如:“中国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的言论,足见造车新势力在投资市场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在车市寒冬和资本寒冬双重夹击下,造车新势力面临更为审慎的投资考核,这也让其以融资维持运营的步伐变得十分艰难。
可以说,在2019年的这个关键时刻,补贴政策的下滑、资本持续的收紧、传统车企直接的竞争,都让台上的造车新势力面临着生死存亡、进退两难的局面。
2019年的造车新势力,要么出色,要么出局。
功夫拍案
在“造车”行业中,在金字塔尖的无疑是整车制造,整车代表着品牌,代表着消费者的认知度,但一个市场中绝对无法容纳如此多的“整车制造企业”。
因而,造车新势力虽有“造车梦”,但大多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