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隆内战:孙国华等被捕,魏银仓潜逃美国;但董明珠真的赢了吗?
继赢得与雷军的10亿赌局之后,董小姐又再次“干了一票”大的!
4月25日中午,银隆新能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重磅声明。
声明中确认:
1、公司大股东涉及4大刑事案件和3大民事案件,涉案总金额超过14亿元。以上案件,已于2018年11月8日正式立案侦查,将于近期正式开庭审理。
2、前董事长兼大股东魏银仓遁走美国、前总经理孙国华等6人已遭刑事拘留数日。

至此,银隆的控制权之争算是告一段落,董明珠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一次,董明珠不仅让珠海银隆大股东溃不成军,还将有可能以微小代价,拿到银隆的控股权。这对于她一直念念不忘的“造车梦”来说,将会是一大跨步的前进。
银隆“内战”:一个想造车,另一个只想“捞钱”
众所周知,当初为了投资入股银隆新能源,董明珠不仅差点与格力的董事会“闹翻”,还拉上王健林等好友,想要一起共创大业。
但却在入股一年后,银隆就不断被爆出“拖欠供应商货款超过10亿元”、“大步扩张债台高筑”、“股东内斗”等丑闻。
一怒之下的董明珠,当即强势介入,从幕后开始走幕前,开始对银隆原始管理团队进行“洗牌清算”。
2018年11月13日,银隆在其官方微信公然斥责魏银仓涉嫌侵占公司财产,列举其“七宗罪”。由此,银隆“内战”正式开战。

彼时,魏银仓还隔空回呛到“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同时,银隆控股也发函声称董明珠等股东,利用公司对大股东发难,“用心恶毒”。
然而这一切都在表明了,与其说是在反抗董明珠的铁腕手段,倒不如说更像是“垂死”的挣扎。
在功夫AUTO看来,这场银隆控制权争夺“内战”,完全一个是被“爱”冲突了头脑;另一个则是借着造车的名义,只想“捞钱”。

因为从公布的“七宗罪”来看,早在2013年至董明珠入股之前,魏银仓、孙国华等股东,已经“暗度陈仓”诈骗了多项巨款金额。涉案金额超过14亿,触及刑事犯罪、职务侵占、诈骗罪等。
其中,2013年9月6日,魏银仓及孙国华等涉嫌骗1.123亿元国家财政资金、2014年9月,借着采购的名义,涉嫌职务侵占罪2.75亿、2014年1-4月,涉嫌职务侵占罪1.7亿元......等等。种种罪名都表明了,魏银仓一开始的造车目的,都只是为了敛财。
而赢了这场“内战”的董明珠,将有可能以微小代价就拿到银隆的控股权。同时也预示着,银隆的董明珠时代即将开启。

“金子”变“窟窿”
此前,董明珠曾把银隆形容为“长期埋在沙漠里的金子”。
如今,虽然“吹”去“沙子”,但留下的并不是只有“金子”,还有像黑洞般的“窟窿”。
首先在人力方面,“内战”所带来的人才流失,是董明珠接手后的银隆首要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可想而知,即便有着“格力系”的人相助,但跨行如跨山,这不是一时就能上手的事情。
唯一的现成方法,只有靠“挖人”了。

其次,是在债务方面。在她入股之后,停工、欠薪、IPO失败等诸多消息层出不穷,一时间珠海银隆似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再加上此在之前,银隆只是为了拿出车来骗补贴,并不考虑质量和安全等汽车质量问题。
这样一来,银隆还要面临着索赔和巨大的售后成本。

除此之外,摆在珠海银隆面前的,还有另一个痛点——逐渐偏离主流技术路线。
当初,董明珠为何会敢于与董事会“翻脸”都要投资银隆,就是非常看好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
在董明珠看来,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相比,钛酸锂电池的安全稳定性好、能量密度较低,非常适合用于客车领域。
但是,随着乘用车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销量增长的主要力量,客车逐渐成为“配角”,再加上新能源补贴新政的落地,银隆在钛酸锂的技术“优势”,或遭抛弃。

因此,现在的银隆,除了要消除由大股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得要有足够的资金“燃烧”。毕竟,无论是要偿还一大屁股债,还是要摆脱对国家补贴的依赖,都要向“钱”看。
而这个有“金子”变成“窟窿”的银隆,是否能够“浴火重生”,就真的要看“铁娘子”董明珠如何操作了。
但从整个新能源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留给银隆和董明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功夫拍案
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眼下的三年极其关键。补贴政策的退坡,更是加速了使整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洗牌”。
虽然董明珠在银隆的“内战”中赢了,但是面对更大新能源“战场”,能够有力一战,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