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亲自拍板 : 华为“赌造车”!
今天,由华为总裁任正非签发的一份内部通知文件流出。
消息显示,经任正非批准,华为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据功夫AUTO了解,在华为的组织架构当中,“BU”和“BG”是并列的一级部门,目前华为共有3个BG部门,2个BU部门,即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Cloud BU和如今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显然,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可以看出,汽车业务在华为的整个业务版块之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华为准备变革汽车行业的决心。
那么,华为的这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到底要干些什么?又会对汽车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动作频频,华为到底要干什么?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中,华为并不是新玩家。
早在2009年,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车载模块的开发,并从2011年开始加大研发投入。
自2014年开始,华为先后和东风汽车联手开发车联网,与广汽、上汽、一汽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多领域展开合作,包括车联网、智能汽车、国际化业务拓展等。
2016年,华为与奥迪、宝马、戴姆勒、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及高通联合宣布,成立“5G汽车联盟”,旨在整合各巨头间的资源,加快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进度,调配研发过程中所需的互联设备。
2018年11月,华为与上海通用五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依托自身在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优势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智能网转型。
虽然华为在汽车领域动作频频,但截止今年之前此前,外界对于华为进军汽车行业、是否会造车等充满疑问与传言。

那么,华为在汽车行业中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
今年上海车展上,华为正式宣布进入汽车领域,但再次强调自己不造车。
华为表示,其将通过ICT技术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定位世界级Tier1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为合作伙伴提供车联网相关解决方案。
在5月27日任正非签发的文件中再次表示:华为不会造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做“增量部件供应商”。
而所谓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即华为不会做传统汽车所需要的部件,而是做未来智能网联车所需要的部件,如芯片、云计算、5G技术等。
显然,华为未来的目标是:在汽车业的新四化浪潮下,为车企“造好智能网联车”。

华为的“先发制人”
据统计,汽车电子部件的市场市场规模达数千亿美元量级。
同时,这个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全球Top 10汽车电子供应商占70%市场份额。即使国内市场也被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垄断。
市场规模大、前景向好,加上技术壁垒较高,作为中国ICT领域实力最强的公司,华为选择这个方向,如果获得成功,汽车业务有望成为其未来的核心业务之一。

因此,功夫AUTO认为,华为入局智能汽车领域,将会填补国内在一级供应商阵营中的空白。
而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趋势中,华为也有着自身明确的理解:“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这个“增量部件”,也是华为的技术实力所在。
就如华为目前唯一一款成功落地的智能网联汽车增量解决方案——MH5000,这也是全球首款5G 车载通讯模块。
同时,华为也是全球第一个拿出车载量产方案的公司。
华为的“先发”,或许已然做到“制人”。
未来,随着华为在车联网云(车联网平台)、管(车联网基础设施)、端(车载智能及联网设备)等领域的竞争力,再加上华为在5G、AI,以及通过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打通人-车-生活的闭环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使华为在汽车领域加速前行,还将会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发生巨变。

写在最后
鉴于华为在智能汽车及车联网领域的“领跑姿态”, 功夫AUTO认为,其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达到“数百亿美元”。
再参考华为在手机领域的表现,或许华为真的有望在未来十来年的时间内成为和博世比肩的汽车电子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