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提高造代工门槛的背后:造车新势力的“危”与“机”
前段时间,有传闻称,有关部门将出台政策进一步规范“代工”。
近日,网上再度传出消息,相关部门正在制订《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企业准入实施细则》草案,不久将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尽管还没有见到正式的规定文本,但功夫AUTO了解到,相关规定的确在酝酿中,且条件比较严格,网上甚至还发出了“几乎堵死了代工路”的言论。
那么,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此次提高门槛是否真的“堵死”代工路?而两度提高代工门槛,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代工路”到底有多“堵”?
根据此前传出的“拟定代工管理办法草案”中,造车新势力若想寻求代工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
2、过去两年,全球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
3、代工合同至少签3年,且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
4、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计的实收资本;
功夫AUTO设想,以上要求如果真的落实,对于寻求代工的新造车企业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如目前很多初创车企,成立都未必有3年,更不可能拥有40亿研发投入。
至于已经销售1.5万辆的要求,更是一个悖论:新造车企业没有资质无法生产才找人代工,哪里来的1.5万辆销量?

简而言之,新政或许只会“卡住”后来者。当然,我们还没有看到完整的代工草案,部分细节仍未可知。
但从这些流出的条件已经足以看出,新草案旨在扶持那些具有高度的研发投入、同时具备真实规模销量的初创车企。
如蔚来汽车,按照草案,蔚来汽车完全满足条件,和江淮的代工合同也满足相关规定。
而另外的小鹏汽车,若加快销售步伐,今年底或将满足规定。截止今年5月,小鹏汽车累计销量约7841辆(2018年,小鹏汽车销量不足500辆。如果全年能保持这一速度,小鹏汽车2019年底销量将突破1.5万辆。
由此可知,对于头部造车新势力而言,新代工政策的出台,影响相对较小。
但对于“后半部”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新草案无疑是极高的门槛,毕竟产能爬坡需要时间,而产品也需要得到市场认可。
因而,新代工政策出台后,高门槛很可能刷掉多数无法达标的新创车企。

“两提”代工门槛背后意味着什么?
2018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
其中,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项目管理,从之前的事前审批调整为备案管理,还必须满足上两个年度累计销售3万台/30亿元销售额等门槛。
从审批上来看,《规定》表面上是放宽了准入门槛,但实际上要求的标准和规定变得更为严格,这也是代工门槛的第一次提高。

而伴随着接下来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企业准入实施细则》出台,这将是代工门槛的第二次提高。
从现状来看,“两提代工门槛”旨在淘汰竞争力薄弱的车企,改变新能源车企“多且小、散而弱”的状态。
同时,随着造车新势力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也能进一步降低无效产能,从而扶持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龙头。
换言之,这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中的“一次淘汰”,更是未来崛起的“一次机遇”。
而归根到底,这更是要集中优势企业力量,应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股比开放后,来自外资车企的挑战。

写在最后
2019年底将是造车新势力最后的量产交付节点,错失了时间窗口,即使汽车外观设计再引人关注、理念再新颖,也有被淘汰的风险。
而代工门槛的进一步提高,更将把大部分造车新势力“拦”在门外,随后就如“过期罐头”一般,不再会受到资本和市场的青睐。
接下来,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存在不是问题,如何发展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