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品安全问题,特斯拉再次登上热搜。
近日,有特斯拉内部人士爆出,特斯拉在2012年量产Model S的时候发现电池有设计缺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尔后,为了不影响产量及销量,特斯拉在明知电池有起火风险的情况下,一直隐瞒至今,照常交付了Model S。
有趣的是,就在同一天,丰田汽车宣布将召回75.2万辆普锐斯,主要涉及车型为2013-2015年型普锐斯及2014-2017年型普锐斯V。
一个是隐瞒八年电池自燃问题,一个是发现问题立刻召回,两者在处理产品的品质问题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为新兴的市值第一车企,特斯拉为何屡屡弃品质问题于不顾?甚至更敢于伸手触碰“安全红线”?
反差背后,我们或许更可见得两家车企在产品“底线”上的差距。
1、“底线”的高低,是一家车企的良心所在
一年前,在上海一个地下停车场,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小区地下车库突然自燃爆炸。
随后,这个事件引起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更引起业内对于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问题的反思。
而这起事件,也仅仅是特斯拉Model S自燃事故的“冰山一角”。
2018年1月,重庆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未充电、未被碰撞情况下自燃;2018年6月,美国女演员Mary McCormack爆料其丈夫驾驶的Model S在未发生任何交通意外时突然自燃;2019年3月,广州天河区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没有充电也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发生自燃。2019年5月,旧金山的一辆Model S同样发生自燃,且起火时并未充电…
无数实际事例证明,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缺陷问题似乎“确有其事”。
此前,特斯拉曾因品质问题多次遭受质疑。而这些问题,也间接折射出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选择抛弃安全,急功近利的追求产量和销量。
如若单纯只是品质问题和工艺问题,特斯拉尚且还可以用“赶工”、“制造水平不成熟”等原因以推脱。
但涉及到安全问题,在明知有自燃风险的情况下,特斯拉仍然兜售产品,这就几乎视消费者的安全于无物。
一代管理经营大师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一个卓越企业的最大特质,总会以信誉求生存,以品质求利润。”
特斯拉刚好相反,砸信誉,毁品质。
与之相比,丰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汽车的安全品质和经济耐用性做到极致,并且把这样的品牌文化融入到其每一款产品之中。
据统计,丰田在过去20年里销售的车辆,仍有90%行驶在路上。
这清楚的表明了丰田的可靠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对丰田品牌的广泛认可度。
那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的广告词,也是丰田对其品质和安全的极致信心。
低调、严谨、一丝不苟,丰田一直谨守作为企业良心的产品安全“底线”,这也是特斯拉所或缺。
2、产品“底线”,不容动摇
在这起“内部爆料“发生的前几日,美国市场研究咨询公司J.D.Power也发布了2020年的新车质量调查。
报告显示,特斯拉在本次的新车质量排名中表现最差,在三十多个汽车品牌中垫底。
这次也不再只是消费者的“各家之言”,而是统计机构的“证言”。
一直以来,每当有拉车主在网络反映出特斯拉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之时,总会受到“狂热粉”的指责和反击。
他们坚定认为,特斯拉先是“科技公司”,其次才是一家“车企”。
因此,这些事件只是“个例”,不必纠结于“细枝末节”的缺陷,超前的科技配置才最为重要。
按照粉丝这种逻辑,车企的产品只要有突出优势,是否可以不注重品质乃至于任意妄为。
对于汽车这种关乎人身安全的产品,品质上的小缺陷,往往会酿成一个大事故。
功夫汽车认为,一辆合格合法的汽车,无论产品拥有多么独特的优势,严格的质量把控与装配细节,加之冗余的安全性,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倘若按照传统车企的安全与品控标准,特斯拉那般产品,在出厂时显然是无法达标的。
毕竟在产品“底线”就拉开了差距,特斯拉何谈与丰田的对比?乃至于对传统车企的“超越”、“颠覆”?
对于特斯拉而言,作为电动车行业标杆的角色,理应要担当起责任,在安全、品质控制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把安全放到首位。
否则,这个问题将会成为特斯拉的“阿克琉斯之踵”。
3、功夫拍案
即便抛开媒体所秉承的观察质疑的立场不谈,特斯拉这些外表光鲜的产品,在懂车爱车的人眼中依然有“毛坯房”的感觉,工艺品质上有不少待改进之处。
或许,大家也都不求特斯拉能够跟丰田这种“老前辈”比品质和工艺。
但至少,特斯拉还是得守住产品的“底线”,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特斯拉更应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看得比任何事物都重要,而不是急于求成,最终导致惨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