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想太美!本田和日产各有各的难,何以“联姻”?
日本政府意欲打造“第二个丰田”的美好愿望,似乎将要落空。
据外媒报道,今年,日本政府曾试图让日产与本田进行合并谈判,然而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本田和日产双方的同意;加上眼下疫情的影响,合并计划显然将无法继续进行。
为何日本政府要促使两家车企合并?据了解,是缘自日本官员担心,随着汽车行业向自动化和电动化转型,竞争加剧,日本庞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将失去优势。
数据显示,本田和日产去年一共在全球范围内分别售出了517万与496万辆汽车。若两者的销量相加,将超越丰田的905万辆,成为新晋的全球“销冠联盟”。
不过,不像与早前刚宣布合并的PSA和FCA,日产和本田认为两者在汽车制造的业务上并无太多能够互补之处,而且日产目前与雷诺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也让本田“不愿参合”。
据日产最近披露的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公司当季亏损约2856亿日元,而去年同期利润则为64亿日元,这也是日产汽车11年以来首次季度财报出现亏损。
同时,本田在该财季也出现了808亿日元的净利润亏损,成为4-6月财报业绩上首次计入亏损。
那么,本田和日产的结盟是 “1+1>2”,还是“1+1<2”?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
1、难以“联姻”的症结在于“性格不合”?
将本田和日产组成联盟的想法是日本政府在去年年底提出的想法。彼时因戈恩被捕而造成雷诺-日产-三菱这个联盟关系的恶化,让日本的高官们对日产的未来充满担忧。
为了不重蹈这一覆辙,才有了让本田和日产进行合并的这一意图。
不过,单凭这一理由显然并不足以说服本田和日产。事关两家车企的合并,涉及的业务范围之广,再加上技术路线差异等,就目前两家车企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实际操作层面难度巨大。
毕竟车企之间的结盟,最终能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是首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报道称日本政府还担心,在汽车行业全面向“新四化”转型的当下,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和困境也将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日本的汽车产业堪称“日本制造”的一张名片。2018年,汽车产业在日本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0%。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了超过530万个就业岗位,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
然而,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的工业产值已接连下滑。数据显示,今年5月,日本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解除了紧急状态,其工业产值仍环比下降了8.4%,这已是年内工业产值环比连续第四次下滑,这是自2012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虽然如今丰田已陆续展示了向“新四化”转型的决心,但其步伐尚在“加速期”,同时早前丰田市值被特斯拉超越,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相关方面的“神经”。
然而,眼下草率地让本田和日产进行合并显然并不现实。毕竟无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还是自动驾驶方面,两家企业所选择的路也不尽相同。
例如日产专注于电动车,而本田则和丰田一样,押宝氢能源。
同时在今年5月,日产汽车、雷诺汽车、三菱汽车亦共同发布声明宣布了新的业务合作模式,将在现有的联合采购合作模式基础上,计划通过利用各自在不同市场下的领导地位和地域优势来支持合作伙伴的业务发展。
为此,日产此时想“脱盟”再与本田“联姻”,实现的几率可谓近乎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8大汽车品牌中,本田是唯一没有固定联盟伙伴的汽车集团。但鉴于本田这一品牌独特的形象与技术标签,我们目前也很难想象它愿意或能够与其他车企组成联盟。
2、本田和日产各有各的“南”
在本田和日产最近公布的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中,两家企业都经历着业绩压力。
首先,日产全球汽车销量大跌48%,全球销售额同比下降50.5%至1.1741万亿日元。财报显示,日产当季亏损约2856亿日元,而去年同期利润则为64亿日元。
对此,日产汽车预计在2020财年,公司全年新车销量预计为412.5万辆,同比下滑16.3%,其净亏损金额或将超过6700亿日元。
本田也同样“不好过”。
本田汽车发表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受新冠肺炎的影响,累计营业收入为2.1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39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6.9%,营业利润亏损1136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75亿元),同比下滑145%。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两者在日本及美国市场上遭遇较大阻力,但在中国市场上却迎来了复苏。
数据显示,2020财年第一季度(4-6月),日产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约4%,市场份额达到了6.2%,增加了0.5个百分点;同时本田7月在华汽车销量达到13.66万辆,同比增长17.8%,创下历年7月单月终端汽车销量历史最高纪录。
由此也可以看出,摆在日产和本田面前,扭亏才是第一要任;而且,两家车企在全球范围上几乎一致的布局也决定着它们很难进行互补的合作,竞争关系将难以协调。
3、功夫拍案
从品牌到产品再到技术上来看,本田和日产之间的合并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协调难题。也难以产生“1+1>2”的效果。
不过,从日本政府意欲打造全国“汽车冠军企业”的野心来看,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日本制造”将如何保持其现有的竞争力,将是一个摆在所有日系车企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