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度涨价,海豚、元PLUS上调6000元,这是打算学特斯拉?
3月15日,比亚迪公布了一则车型价格调整声明,表示将对海洋网和王朝网的部分车型进行价格调整,上调幅度在3000-6000元。功夫汽车身边有位朋友表示中招了,说自己本来在元PLUS和海豚之间犹豫,这下可好,直接一下子要多掏几千。
涨价的不止比亚迪一家,实际上另外一家一线新能源车企特斯拉涨得更狠,它在过去一周进行了两轮调价,其中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 长续航版都涨了2万8,简直是要疯。而在此之前,欧拉品牌的黑猫和白猫车型已经停止接收订单,原因也很简单,卖一台亏一台,厂家扛不住了。
为什么进入到2022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就扶摇而上了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三重debuff,不涨价不行
最近油价猛涨,很多消费者也准备开始“尝鲜”,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热销。然后发现鲜没尝到,新能源汽车涨价了。于是很多用户抱怨,就是看到买的人多了,这些车企就开始不要脸涨价。
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新能源汽车涨价其实是形势所迫。毕竟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有人做。进入到2022年之后,政策退坡、零件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都给车企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我们来看一下过去六年国家投入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累计金额已经接近1000亿,这也直接造就了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7年到2021年,其实补贴方式一直在调整,由原来的都补,到开始限制续航、限制价格、限制技术路线,补贴金额其实也一直在调整。总体趋势就是,车越卖越多,补贴越来越少。
从2020年到2022年,补贴标准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分别倒退了10%、20%和30%。以2022年为例,如果买一辆续航400km+的电动车,要比2021年多花5400元。
从早期执行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而到了2022年,补贴下降刚好撞上了零部件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车企们终于蚌埠住了。
先说零部件价格上涨,首先爆出来的应该是汽车芯片,这玩意重要性高,可替代性低,很快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它们的电气化架构更加复杂,对于
再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局势的紧张,让各类金属元素的价格大幅上涨,动力电池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而电池的成本占到新能源汽车的三分之一左右,它涨价了,车还能不涨价吗?
因此车企们倒真不是矫情,而是确实扛不住。
(2)对特斯拉涨价唯唯诺诺,比亚迪涨价就重拳出击?
功夫汽车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特斯拉一周涨价两次,单车涨幅都是几万,似乎网友们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比亚迪一涨价,大家立马炸了锅,这又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个事情,功夫汽车咨询了一些网友,他们的
特斯拉的两款车定位都在25万+的级别,而电动车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家里的第二辆车,很多用户买特斯拉都是当做“大玩具”,他们对于价格没有那么敏感。而买比亚迪的用户,很多其实是图实惠,图家用省心省钱,
再就是比亚迪几乎是新能源行业最后的“堡垒”,它是业内少有的可以把控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到控制系统和芯片,它都可以做到自产,理论上比亚迪应该是价格控制能力最强的企业了。像秦PLUS DM-i出来的时候,友商还专门拿去拆解,结论是做出同样的配置同样的价格,不可能赚钱。
而现在,连比亚迪也顶不住了。春节之后两次调价,对于终端市场的影响确实非常大。
(3)2023年才是大考,新能源汽车将何去何从?
比车企们集体涨价更要命的,可能是接下来的2023年。根据最早之前的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于2020年终止,但当时考虑到国内新能源企业尚不能独当一面,于是决定延长两年到2022年。也就是说,按照之前的既定方略,将于2022年12月31日停止补贴,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这个补贴不仅包括现在30万以内新能源汽车的现金补贴,也包括减免购置税的优惠,那个数额也同样不小。很多城市也在收紧绿牌政策,比如上海市已经宣布,从2023年开始,将不再为插电混动车型赠送绿牌,这同样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然,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建言,还是应该进一步延长补贴期限。因为国内新能源行业刚取得一些进展,在部分地区渗透率超过20%,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而且很脆弱,一旦政策全收,很可能让刚成长起来的新能源产业遭遇灭顶之灾。
车企们也不是毫无准备,比如特斯拉已经准备
而且比亚迪最新一代的刀片电池已经量产,以刚刚公布的汉DM-i为例,它的纯电续航里程做到了242km。能放入这么大的电池,这说明新一代电池的体积又有了很大程度的优化,成本也有了降低,这会让它在后续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这些一线新能源车企,其实都在努力消化政策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4)功夫拍案
在普涨的大环境中,比亚迪成了被骂最狠的那一个。但也不必太在意网友们的抱怨,大家之所以抱怨比亚迪涨价比其他家多得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比亚迪的车型面对的用户面更广。大家想买你的车,才会讨论你,真到了没人讨论的时候,车企离凉凉也不远了。
其实特斯拉和比亚迪都有不错的技术储备,这注定了它们的抗压性会非常强。其实真正令人担心的,反而是那些新势力们,它们的技术积累弱得多,与国际厂商的议价能力更是差得远,还能潇洒几时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