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销量榜:比亚迪第一、吉利前三,合资车企优势尽失、节节败退
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10月产销数据显示,尽管“金九银十”的成色不足,但中国品牌延续一贯的强势表现,却成了车市中的“高光时刻”。
10月,中国品牌的零售达到94万辆,同比增长22%;国内零售份额则为51.5%,同比增长6.0个百分点。今年1-10月,中国品牌累计份额52%,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长11.4%。
与中国品牌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则是合资品牌的步步败退。
10月,主流合资品牌不仅零售同比、环比下降,市场份额也进一步被中国品牌挤兑。数据显示,10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9.3%,同比下降0.1%;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同比下降1.7%。
其中,日系品牌零售份额同比下降的幅度最大,达到18.9%,同比下降3.7%。
事实上,合资品牌的衰退并不止于燃油车市场,在新能源车市场上,主流合资品牌10月仅有4.6%的渗透率,与中国品牌52.9%的渗透率比起来,更为刺眼。
毫无疑问,即将步入尾声的2022年,将是头部中国品牌全面告捷的一年。像比亚迪、吉利、长安以及奇瑞这几家中国品牌,已然构成了对抗主流合资品牌的第一阵营。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年末冲量之下,一番剧烈的“价格战”已不可避免。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各大主流合资品牌又将拿出怎样手段进行反击?
(1)销量榜TOP 3 彻底易位,主流合资品牌面临夹击
在乘联会公布的10月销量排行榜单中,前三位的变化无疑最为引人注目。
10月零售量(狭义乘用车)的厂商排行榜上,前三位分别是比亚迪、一汽-大众、吉利。而一汽-大众与吉利的差距仅为3000辆,若按照吉利目前的增长速度,超越一汽-大众相信也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在10月批发量(狭义乘用车)的厂商排行榜上,一汽-大众就已经被吉利和长安所超越,被挤到到第四位。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零售量(狭义乘用车)的厂商排行榜上,主流合资品牌除了一汽-大众与广汽丰田之外,其余都出现着不同程度的下滑,与中国品牌的逆势增长形成对比。
其中,上汽系的两家合资车企——上汽通用与上汽通用五菱的跌幅分别为13%、20.8%,最为显眼。而上汽大众与东风日产则各自下滑了5.3%、9.7%。
在功夫汽车看来,主流合资品牌在今年的节节败退,一方面除了中国品牌强大的新品攻势之外,消费者的认知正不断被重塑也是一大关键的原因。
好比10月月销突破20万辆的比亚迪,就凭借着完备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和技术实力重塑车市格局之际,也彻底刷新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吉利星越L、长安UNI系列的持续爆发,更是不断向上侵蚀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在该形势下,我们可以看到像通用、大众、丰田这样的跨国巨头,都不得不在力保基盘不丢的情况下,再重新调整其在燃油车市场的布局,来抵御中国品牌的猛烈进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主流合资车企目前基本处于被中国品牌前后夹击的局面:入门级车型只能通过降价保量,而冲击高端化又困难重重。
尤其在明年中国品牌全面普及混动化之后,主流合资在15万-20万这一区间的份额恐怕还将进一步被挤兑。
(2)新能源车市场上,主流合资车企表现仍不乐观?
在目前形势仍一片大好的新能源车市上,主流合资品牌的表现似乎更令人担忧。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2.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6%。这一渗透率甚至不及新能源车国内30.2%的零售渗透率。
据乘联会此前披露的“10月主力厂商新能源批发销量”榜单,上面除了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一汽-大众之外,其余清一色是中国品牌。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上的全面落后,更是加剧了这一新生细分市场的份额丢失。
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10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3%,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而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9%,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即便连新势力的份额也出现了下降,为11.4%,同比下降2.9%。
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车上的转型“虽迟但到”,而且凭借技术和品牌上的积累,能持续实现爆发。
例如吉利无论在纯电动车型还是混动车型的销量表现上,10月都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其中今年前10个月,吉利汽车旗下纯电动车型销量已超过19.3万辆,同比增超4.1倍。
同样10月销量达到3万辆的广汽埃安,今年前10个月的累计销售量也高达21.24万辆,同比增长134%。
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10月新能源车市场中,10万-30万这一主流市场的占比在持续扩大。其中10-20万占比46%,提升5个百分点;20-30万占比19%,同比增3个百分点。
而10月,大众正是凭借ID.系列取得的16,771辆,占据了主流合资纯电动53.8%份额,成为主流合资车企中仅存的选手。
事实上,中国品牌相对合资品牌能率先在主流市场站稳,这对于后续基盘的扩大与市场话语权都有着不少的优势。这对于明后年才陆续进场的其他合资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明年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加上最近特斯拉、
在接下来的这两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座次的排名或将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可以确定的是,明年要继续留在“牌桌”上,必须确保稳定的交付是首要任务。而这背后则是要保住供应链的稳定。
(3)功夫拍案
作为各大车企在Q4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中国品牌的持续爆发让人看到它们背后的韧性与潜力。
如今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市场,合资车企份额的不断丢失事实上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外部环境变幻莫测,消费信心不足之下,车企实则更应加强修炼内功,以更精细化的运营,更优异的产品回应市场,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