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跌38%!鸡肋般的插电混动,最终结局是“消亡”?
“没有名分”的插电混动,正在日趋式微。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插电混动销量为15972辆,环比下跌10%,同比下跌7%。
相较而言,7月纯电动销量为64120辆,同比增加29%,正处于快速复苏态势。
更为关键的是,2020年累计至今,插电混动销量已然同比暴跌38%。
从份额来看,插电混动市场正在日渐萎靡,转向纯电市场的“怀抱”。
事实上,业内总有一种声音,相比纯电驱动,插电混动或许才是目前“最为稳妥”的新能源路线。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插混不用担心续驶里程,购买还能免购置税,但一直受到消费者“冷遇”。
那么,插电混动车型似乎押对了技术路线,但为何仍意外地跑输了市场?
在此之后,插混市场是否又会逐渐被边缘化?
1、“尴尬”的插混
一直以来,碍于纯电动市场配套的基础充电措施发展缓慢,插混市场借此迎来一定的“生存空间”。
不过,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插混并不如理想中的“简单好用”。
更多时候,插混都被认为是“送牌照的燃油车”,在使用上十分鸡肋。
譬如,插混在日常通勤中虽然可以用纯电驱动,看似“省钱”,但由于同级插混车型比传统燃油车要贵几万元,很难用节省的油费弥补,实在难言“实惠”。
因而,插混很难体现出新能源汽车天生的“低使用成本”优势。
此外,不少消费者认为,插电混动虽然相对传统燃油版车型更贵,但油耗却没有低多少。
换句话说,除了牌照,相较燃油车而言,插混的价值并不明显。
此外,据购买插混车型的消费者反馈,插混在技术上也难言成熟。
据投诉信息网站统计显示,自2018年以来有1200条关于插电混动车型的投诉,涉及到发动机本身的投诉就有240条,传统燃油车拥有的故障,插电混动车型也都出现。
而插电混动车型独有的动力电池故障,近年来也正在逐渐增多,或许这也是影响其销量难以放大的一个原因。
2、插混“消亡”?
事实上,对于插电混动车型的未来,业界如今依旧莫衷一是。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插电混动车型对燃油车降低油耗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在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汽车长时间并存的趋势下,插混车型是传统燃油车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也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家自主品牌企业负责人则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是小车纯电动技术,大车用燃料电池技术,插电混动技术则作为过渡性技术。”
罗兰贝格也分析称:“合资车企由于燃油车动力总成系统比较成熟,切入新能源时多是采用插混方案。但如果电池的成本一旦下降到了合理区间,插混系统的成本肯定就不划算了。”
功夫汽车认为,插混本身就是用户价值不明确的产品,或者说是在我国新能战略下的特殊“政策产物”。
就长期发展而言,随着动力电池成本的逐渐下降和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插混车型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有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左右,纯电动车型的平均续航里程将达到600km以上。
尽管届时政府补贴可能已经退坡,但是由于电池成本的“低廉”,纯电车型与插混车型的差价将不复存在。
由此,插混的竞争力将变得越来越来小,甚至于无。
根据里斯战略定位咨询的研究显示,伴随着充电配套设施的增加,以及纯电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插混车型的市场份额也将下降至10%以内,并持续“萎缩”。
3、写在最后
或许,插混车型对于包括汽车公司、电网公司在内的产业链各个角色来说,是目前最热门与经济的选择。
但是,它本质上依然是一个“过渡产品”。
伴随着国家政策再次倾向于纯电车型,其未来远没有想象中可期。